![]() |
随着精品咖啡行业全球化发展,咖啡生豆品质分级成为产业链标准化的重要环节。国际主流的生豆分级体系以**SCA(精品咖啡协会)和CQI Q Grader(咖啡质量研究所咖啡品鉴师认证)**为核心,二者分别从物理属性与感官品质维度建立标准。本报告系统梳理两大体系的运作逻辑、评估方法及实际应用,为中国咖啡从业者提供参考。
SCA(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)由SCAA与SCAE合并成立,其生豆标准聚焦物理缺陷与基础品质参数,是全球贸易中应用最广泛的分级依据。
物理缺陷分类
一级缺陷(严重瑕疵):发霉豆、严重虫蛀豆、黑豆等(每350g样本中允许≤5个)。
二级缺陷(轻度瑕疵):破损豆、未熟豆、外壳残留等(每350g样本中允许≤5-15个)。
水分含量:要求9%-12%(超出范围易导致霉变或风味流失)。
豆粒尺寸:通过筛网分级(如18目以上为“超大颗粒”,常见于埃塞俄比亚耶加雪菲)。
颜色一致性:目测或色度仪检测烘焙前后色差。
精品级(Specialty Grade):缺陷数≤5(一级+二级),无初级缺陷,杯测评分≥80分。
商业级(Commercial Grade):缺陷数>5,杯测评分<80分。
主要用于国际贸易生豆采购定价,为烘焙商提供基础品质保障。
CQI(Coffee Quality Institute)推出的Q Grader认证是全球权威的咖啡感官评估系统,侧重杯测评分与感官校准,强调“从种子到杯中的全程质量把控”。
杯测评分(Q Score):
十大指标:干净度、甜度、酸质、口感、风味、余韵、平衡度、一致性、缺陷扣分、整体印象。
评分规则:每项6-10分,总分≥80分为“Q级咖啡”(Q Arabica/Q Robusta)。
感官校准测试:
嗅觉识别(36种咖啡常见香气)、味觉灵敏度(酸/甜/咸溶液盲测)、三角杯测(区分3杯咖啡差异)。
生豆物理检测:同步参考SCA缺陷标准。
20项考核:涵盖生豆分级、烘焙控制、杯测校准、缺陷辨识等。
校准严苛度:需在3年内通过复审,确保感官稳定性。
生豆拍卖(如COE卓越杯)的核心评分依据。
产区制定加工工艺优化方案(如云南保山Q认证体系)。
维度 | SCA体系 | CQI Q Grader体系 |
---|---|---|
侧重点 | 物理属性与基础品质 | 感官体验与风味表达 |
核心价值 | 贸易标准化 | 品质精细化与溢价能力提升 |
适用对象 | 进口商、烘焙商 | 品鉴师、庄园主、赛事评委 |
局限性 | 无法完全反映风味复杂度 | 依赖评估者主观感官能力 |
云南咖啡Q认证
截至2023年,云南已有12个庄园通过Q Grader认证,通过优化发酵工艺(如厌氧日晒),Q评分从78分提升至84+。
市场溢价:Q认证云南豆出口价较普通商业豆高30%-50%。
SCA标准适配挑战
云南小粒种咖啡因豆径偏小,在SCA筛网分级中易被降级,需推动本土化尺寸修正系数。
体系融合:
结合SCA物理分级与Q Grader感官评分,建立“双轨制”生豆评价模型(如巴西COCARIVE合作社模式)。
技术辅助:
引入AI瑕疵豆分拣机、电子鼻风味检测仪,降低人为误差。
中国标准升级:
在SCA/Q框架下,纳入“茶咖融合豆”“地域处理法”等中国特色维度,主导制定亚洲咖啡标准。
SCA与Q Grader体系分别从“客观量化”与“主观体验”角度推动咖啡生豆分级科学化。中国作为新兴产区,需灵活应用国际标准提升品质话语权,同时探索本土化创新路径,助力全球咖啡产业多元化发展。
附录
SCA生豆分级表(2023版)
Q Grader杯测评分表示例
中国Q认证庄园名录(云南/海南)
此报告可作为咖啡从业者培训、生豆采购协议制定及产区工艺改进的参考依据。